...
新华财经北京2月13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2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办法》将风险分类对象由贷款扩展至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金融资产,强调以债务人履约能力为中心的分类理念。《办法》提出,对于暂时难以掌握风险状况的金融资产,商业银行应从严把握分类标准,从低确定分类等级。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办法》旨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准确识别风险水平、做实资产风险分类,有利于银行业有效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截至目前,已有12家稀土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或快报,除外,全部预喜。业内人士表示,稀土价格的政策底已明确,2023年国内稀土指标增速或放缓。在供应格局持续优化和需求有望迎来全面复苏的背景下,稀土价格上行通道或已开启。
近日,隔膜行业再迎扩产潮。、接连宣布投建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看好行业发展前景。此外,受行业高景气影响,多家隔膜企业2022年业绩预喜。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多家企业隔膜产能逐渐进入释放期,且新进入者持续涌入,2023年隔膜行业竞争格局生变。
上海证券报
根据国家能源局在2023年能源工作会议上释放的信息,今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多个地方、央企着手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招标工作,产业链上下游迎来新气象。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外场深度调整的环境下,我国进出口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意愿不断增强。记者观察到,进入2023年以来,已有至少1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开展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其中不乏、等龙头企业。还有公司披露了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的最新进展,其中的一则公告引发热议。称,公司去年年中以来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浮盈3271万元。记者发现,投资者对此份公告的解读不尽相同,部分观点存在对公司行为或衍生品市场的误读。
2023年以来,新场迎来“高光时刻”。上周,板新股裕太微、创业板新股湖南裕能和阿莱德鸣锣上市,首日涨幅均超100%。其中,裕太微的单签盈利超7万元,新股行情回暖迹象明显。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新股收益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从机构投资者角度看,对于打新要更加慎重,要从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多方面考量新股估值是否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避免因新股炒作等情况带来的损失。从个人投资者角度看,同样要有风险意识并提高专业投研能力。
证券时报
这边监管政策尚未明确,那边已有港资券商决定暂时关闭存量内地客户账户。日前,香港地区券商耀才证券通过邮件告知客户,“鉴于此前监管机构指有部分香港券商于内地非法经营跨境证券业务”,故决定于2月16日起暂时关闭内地身份开户客户的账户,直至获得监管机构最新指引后才可继续使用。与此同时,记者近日用内地IP登陆耀才证券旗下的耀才宝宝APP,发现开户界面已经关闭,并提示“不接受内地区域开户”。不过,耀才证券宣布暂停内地客户账户目前只是个例。多家提供港美股交易服务的香港地区券商表示,其存量内地客户账户仍可正常使用。
2022年基金排名落定,一些绩优基金脱颖而出,再次引发市场竞相认购。不过,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都表现得更为冷静。开年以来,不少绩优基金选择主动限购去控制规模,其中不乏一些中小型基金产品。这些基金没有凭借短期吸睛业绩吸引投资者大量认购,开始转向追求业绩增长的持续性。除了限购,基金公司还通过为基金产品增聘等方式,为基金经理减负。
2月12日晚间,万科A定增方案出炉。公司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亿元,用于旗下1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此次万科定增计划如能顺利实施,将成为地产行业去年股权再融资重启以来最大规模的定增。
证券日报
板和创业板仍是企业IPO募资主阵地
以发行日为基准,截至2月12日,开年以来A场共有19家新股累计发行募资216.45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含增发、配股、可转债)规模达1516.66亿元,二者合计达1733.11亿元。结合往年数据发现,资本正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汇聚,创业板和板依然是企业首发募资的主阵地。北交所募资作用日渐凸显。
2月8日早间,在春秋国旅大厦门口站着成排的应聘者,这是2023年春季首场线下招聘的现场情况。据了解,这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客舱乘务员、安全员、见习维修工程师、地勤商务、算法工程师等岗位人员。实际上,从去年10月份开始,首都航空、、、厦门航空、海南航空等多家航司就已经开启“抢人”模式。除乘务员、安全员、地面保障服务人员等热门岗位外,部分航司招聘还涉及外语特长乘务员、航材工程师、航空医师等岗位。
2月10日晚间,发布了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此前预计2022年盈利450万元至670万元,而修正后却预计亏损4亿元至4.2亿元。业绩变脸的现象并不是孤案,在已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有28家公司修正过预报的业绩,其中有13家修正业绩后出现变脸情况。对于变脸的原因,重大诉讼、业绩不及预期、计提大额减值等皆有。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