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北京2月16日电(记者王艳刚)作为2023年促消费稳经济的主线之一,汽车产业面临着来自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以芯片等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涨价,抬高车企成本。另一方面,2022年居民存款多增8万亿元,同时国家新能源车补贴结束。以特斯拉为首的外资品牌,利用成本优势开启连续降价模式。面对多重压力,国内新势力车企如何应对呢?近日新华财经记者专访了理想汽车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
新华财经:特斯拉降价是否会对国内车企形成带动效应?理想汽车将如何应对?
马东辉:在特斯拉降价现象背后,也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激烈且残酷的“淘汰赛”阶段。
从总销量观察发现,各个厂家和品牌之间差距正拉大,竞争趋向白热化。未来三年是从淘汰赛到决赛的阶段,因此在细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价格调整是重要竞争手段。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新能源时代的变革浪潮中,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包括理想汽车在内的“中国智造”迎头赶上,以BBA为首的“德国制造”不再等同于豪华汽车和顶级汽车制造工艺的唯一代名词,盲目和外资对手打价格战也未必是中国车企的最优选择。
相比被动的价格调整,我们更倾向于用丰富的产品矩阵、超越用户预期的强大产品力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
新华财经:如何处理上游成本高企和终端销售疲软的矛盾?
马东辉: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2022-2023年中市场的发展进入加速期,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冲击40%。我们认为,要想在中国汽车市场持续保持品牌竞争力:首先需要具备维持价格稳定的能力;其次需要满足用户越来越多用车场景的需求;另外,随着产业和上下游供给逐步完善,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具备超强基础能力的品牌才能胜出。
理想汽车对于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边界有清晰判断。我们将供应链分为不同模块,其中只做必要的部分,选择自研自制的判断标准是效率,因此实现了上游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良好平衡。具体而言如下:
对于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差别较小的零部件,我们青睐与成熟的供应商合作;对于电机等新能源汽车独有的核心部件,选择自建工厂和与供应商合作结合;对于HUD和激光雷达等创新型产品,我们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共同研发行业前沿产品;对于电池,因受规模效应影响较大,因此不会选择自制。
新华财经:如何解决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困境?
马东辉:目前,我们正加快供应链的发展和优化,以增强对抗不确定性的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和智能电动车产品力息息相关的核心零部件,理想一直致力于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来加强自研和自制能力。
以芯片为例,我们与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将理想汽车的软件自研能力和中国成熟的电子行业代工体系相结合。
在过去三年,针对增程器、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我们通过自建工厂、成立控股合资公司两种方式,保障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第一,公司在绵阳拥有增程器生产制造基地——理想新晨,年产能超50万套。第二,公司已掌握五合一电驱总成的生产制造技术,在常州建立电驱生产制造基地,年产能可达超60万套。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理想汽车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在江苏区已启动建设。这个基地主要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车规功率模块的自主研发及生产,将自研800V高压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苏州基地将在2024年正式投产,并逐步形成240万只的年产能。
新华财经: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马东辉:理想汽车布局了增程电动、高压纯电、智能空间、智能驾驶和电器架构五大平台。
增程电动和高压纯电两个平台对应两种电驱动方式,也代表了两种能源供给方式。这两种能源供给方式是会长期并存的:增程电动代表的是分布式的燃料能源,可运输、可存储、可转化,适合前往西藏等偏远地区的用户。纯电代表的是集中式能源,理想汽车只有在800V的超高压平台技术成熟之后才会推出纯电产品。
当下,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代表了理想汽车实现产品智能化的两个主攻方向。智能驾驶团队今年会扩大研发队伍,维持50%以上的扩张规模。
新华财经:如何看待海外市场,今年将采取怎样的策略?
马东辉:短期内将会专注于中国市场,先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
同时,公司已组建战略团队探索进军海外市场的可能性。理想汽车也意识到,面向一个甚至多个海外市场进行产品的针对性优化,在异域文化中提供本土化的服务体验,同时也要保持理想汽车的风格和调性,对于一个年轻的中国品牌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理想汽车短期内并不急于进军海外市场。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