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正文

【财经分析】江苏阳光营收十余年徘徊不前 近年来内生动力不足

【财经分析】江苏阳光营收十余年徘徊不前 近年来内生动力不足

...

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记者孙寅)近期公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19.93亿元,同比增长0.04%;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98%;扣非后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71.62%。

这是一份还不错的业绩表现。显示,2022年纺织制造板块营收同比微增0.5%,扣非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下降46.7%。

虽然的业绩好于板块平均水平,但其在2022年报中也指出,消费类市场存在着需求变化较快、竞争较为激烈、对经济形势的敏感性较高等特点,毛纺行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增长放缓,行业进入调整阶段。

公布的2023年一季报已经显示出这种苗头,报告期内,其营收同比下降17.88%至3.43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至-195.5万元。

图片1.png

业绩十余年未有突破

自1999年上市以来,营收曾在2011年达到超38亿元,但此后基本保持在20亿左右的水平,未能再突破30亿元的关口;净利润近十年始终徘徊在1亿元左右,2020年仅为0.16亿元。

111.png


图表:2017年-2022年营收与净利润(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业内同行净利润随营收“水涨船高”的趋势不同,营收与净利润的表现相关性不高。即便在2011年营收达到最高峰的38.72亿元,公司净利润仅900万元,净利润率仅0.23%。2020年与2021年营收总额相差不大,但2021年净利润是2020年的7倍多。

与此同时,的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大。2022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平均为2.28次/年、1.49次/年,不如毛纺行业的平均水平4.1次/年、1.7次/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1.15亿元,这也与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同比增72.89%)、面料库存(同比增31.33%)大幅增加的情况一致。

分析认为,在纺织制造子板块中,由于毛纺仍处于欧洲向国内转移的抢份额阶段,棉纺面临棉价下跌压力,毛纺是要好于棉纺的。

事实上,业绩也并非无亮点可言。纺织主业稳步增长,纺织业务板块2022年营收17.12亿元,同比增长6.17%;毛利率31.18%,同比增加2.95个百分点;外销额5.66亿元,同比增长45.24%。海外投资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埃塞俄比亚毛纺织染项目在经历波折后,于2022年3月全面复工复产,预计全年销售额1.5亿元左右。

内生动力不足明显

近年来,受“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外需求疲软,直接影响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业绩。

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小压力,但内生动力不足带来的挑战也很紧迫。从的财报来看,创新动力疲软、活力缺乏的问题存在多年,成为制约企业整体业绩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发费用不增反降。以“立足高起点、利用高科技、发展高精尖、创出高效益”为发展战略,但近年来的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逐年下降,从0.18亿元降至0.125亿元,2022年较2021年下跌8.44%。期间尽管有疫情影响,营收和利润下滑影响到研发费用的投入,但在销售、管理、研发、财务四项费用中,研发费用的数额始终保持最低。对标公司提出的“四高”发展战略,这样的数据显然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222.png

图表:2017年-2022年研发支出(亿元)及研发占营收比重

——研发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根据2022年报,研发人员共63人,占公司总人数约1.5%。其中40岁以下17人,40岁及以上46人;专科及以下学历4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4人。由此也能看出,其研发人员储备力量略显不足。

——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减少。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2017年达到134项,到2020年跌至38项,而2021年与2022年未报告申请数量,仅披露了获授权专利数量,均为25项。同时,承担的国家级科技或创新计划、项目数量近5年未见增长,获得部优、省优产品的数量近6年没有变化。企业的创新活力、后劲明显不足。

创新引擎明显停滞之外,还存在关联方销售额占比持续攀升的问题。的前5名客户销售额近年来在10亿元上下波动,占其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其中排名第一的客户,也是其关联方——服饰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占年度总额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17年的26.33%增加至2021年的40.11%,2022年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存在对单个客户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此外,曾先后进军光伏、生物医药产业,却遭遇滑铁卢。目前,仍未放弃光伏投资,2022年12月以来,多次发布消息称,将设立全资子公司在宁夏包头投资总额200亿元的光伏项目,但截至2022年财报披露日,宁夏多晶硅项目尚未取得重大进展。

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2年9月15日发布高管增持公告,此举虽然短暂提升了股价,但到了2022年12月中旬,公司股价又开始下跌。在2023年3月中旬增持最后期限前,才出手增持,之后的近10个交易日不涨反跌。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