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上海5月29日电(记者王淑娟)无论产品盈亏,投资者都要付管理费,这样的银行理财固定收费模式正在改变。近日,银行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带头打破收取固定管理费的传统。当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不收固定管理费,等回到1元后再恢复收取。
当前,资管市场竞争激烈,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机构在同一赛道上比拼。为了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样的灵活费率模式创新对于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信号。
净值低于1元不收管理费
5月23日,招银理财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产品开售,引发关注的是,该产品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管理费”收取模式。如果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本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元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固定投资管理费率1.50%/年。
根据产品说明书,该产品是一只“股票型产品”,产品资金80%至95%投资于权益资产,其余资金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风险评级为R5(激进型产品);发行规模和认购起点上,该产品首次投资最低金额为100元,发行规模下限200万元,上限15亿元。在5月30日成立后有6个月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内只能申购不能赎回。
作为一只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招银理财该产品对标的其实就是公募基金,不赚钱不收管理费这一招,可以说开了市场先河。
招银理财对外回应称,此举是对首发认购客户的负责态度。该产品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积小胜为大胜,因此这样设计亦是公司对投资经理的信心。
“招银理财此举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属于首例,在公募基金行业目前也并不多见。”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认为,招银理财此举打破公募理财行业管理费“旱涝保收”的行业规则,以抢占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招银理财董事长为陈一松,总裁为刚上任的吴涧兵,于2019年11月正式开业。为主要股东,持股90%,摩根资产管理持股10%。截至2022年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67万亿元,同比下降3.96%,实现净利润35.93亿元。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净利润,招银理财均是同业第一。
于百程认为,招银理财率先自我革命,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去年理财市场遇到了罕见的股债双杀的环境,刚转型的银行理财新产品出师不利,大面积跌破净值,目前还有一些产品净值低于1元,银行理财投资者信心受挫,亟待恢复;二是相比于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的弱项,但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费水平、投研的含金量更高。对于独立的、市场化的、拥有海量用户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肯定也希望在权益类产品上有所作为。
打破“旱涝保收”模式
“招银理财此举不仅是理财公司的首创,同时也把这把火烧到了基金业,率先打破公募基金行业的传统做法。”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说。
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购买公募基金、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产品,无论盈亏,都要付管理费。因此,“基民亏钱基金公司赚钱”的现象一直存在且备受诟病。有一组数据是:公募基金行业2022年全年管理费收入超过1400亿元,其中易方达就超百亿元,广发、汇添富等公司收入超过50亿元;但公募基金全行业投资却大面积亏损,2022年投资亏损高达1.4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也有大量主题型基金业绩大幅度回撤,最高达到40%。
招银理财打破了这一“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周毅钦指出,目前理财产品管理费按日计提,所以其计算逻辑就是看当日的产品净值,如果低于1,则当日不再计提。这一方面反映了招银理财对自己投资水平的自信,对投资经理的考核和市场表现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也把管理人的收入跟投资者的利益做了深度捆绑,产品不赚钱就没有管理费。
2019年6月,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走过四年的历程。截至2022年底,全国获批筹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有31家,其中30家已开业。脱掉“保本”的外衣,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客户风险自担。然而,这几年市场“风浪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值化之路刚起步就遭遇大面积“破净”,很多投资者大呼“银行理财也不敢买了”,不少资金回流到了银行储蓄存款。
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有所下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有2.09%。
目前,作为资管机构,虽然产品结构差异很大,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和公募基金基本接近,盈利模式也比较接近,主要是收取管理费、销售费、业绩报酬,以及代销理财产品费用等。
不过,银行理财主要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规模并不大。以招银理财为例,2022年末,其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9万亿元,固收类占了约95%,权益类规模占比仅0.23%。
“公募基金有较为完善的投研体系和长期形成的天然口碑,理财子公司与之相比,在权益类投研体系、投资经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不小。”周毅钦认为,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真正给客户带来实惠的还是“真金白银”的投资业绩,应冷静客观地看待这次理财子公司的营销创举,未来在加强权益投研建设、提升权益投资水平上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