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上海7月22日电(记者杜康、潘清) 2019年7月22日,板正式开市。引入做市商机制、推出50 ETF期权、构建丰富指数产品生态圈……四年间,板这块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四年后的这一天,人们正见证并共享板制度、结构、生态不断丰富完善。
17%、60% 交易更活跃、结构更优化
开市四年间,投资者交易的结构和交易特征呈现怎样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近一年板日均成交金额656亿元,较首年增长256%,成交占沪市比例由首年7%增至17%。板参与交易投资者数稳步增长,从首年至今增长近六成;日均持股投资者数增长约四成。
机构持仓占比和交易占比不断上升。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升至六成,成交占比升至五成。
从异常交易情况看,板每万亿成交额发生异常交易行为数大幅低于沪市主板,半数股票交易中从未发生过异常交易行为。从股价异动情况看,开市以来,每万亿元成交额出现异动9次,频次明显低于主板。
37只、1171亿元 板指数产品生态不断丰富
2020年9月,首批50ETF成立。截至今年6月30日收盘,板指数产品37只 ,其中境内25只、境外12只。板指数产品规模合计1171亿元,其中50指数产品29只,规模1081亿元;芯片指数产品4只,规模75亿元;和材料指数产品各2只。
不到三年时间,50指数境内外产品总规模便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跟踪产品规模增长最快的指数,位列境内宽基股票指数第三。
50指数产品生态不断丰富,2020年以来,各家基金公司先后在上交所推出8只50ETF、2只指数增强ETF,此外,还推出2只场外指数基金以及6只ETF联接基金,为投资者参与板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
以50指数为代表,至2023年6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已初步构建成覆盖宽基、主题、策略等多种类型的11条板系列指数。
2023年6月5日,50ETF期权在上交所上市交易,进一步丰富了50产品生态,填补了板场内衍生工具的空白,满足了广大板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6月29日,首批到期的50ETF期权合约顺利完成行权交收。
4.19%到3.48% 做市商机制下板市场稳定性提升
2022年10月31日,板做市商机制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交易制度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是我国股票市场首次在竞价交易机制基础上引入做市商制度。
在做市商的参与下,板做市股票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二级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15家做市商在板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做市商共完成273个股票备案,较去年年底增加157个。做市商覆盖150只板股票,占板股票总数的28%,较去年年底增加58只。
做市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服务深度不断加深。板做市商机制上线以来,多做市商共同提供做市服务的股票数量逐渐增多。截至目前,2家及以上做市商共同做市的股票数量超过60只,有37只股票获得3家做市商以上共同做市。
做市股票价格波动性降低,市场稳定性提升,定价效率提高。做市股票股价日间振幅从4.19%下降至3.48%;日内波动率从0.49%下降至0.41%。多做市商共同做市的股票波动下降更为明显,同时有6家做市商共同做市的股票日间波动率下降23%,日内波动率下降幅度达22%。
0.56%至3.6% 板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板开板以来,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关注。2021年2月,符合条件的板股票正式纳入沪港通范围,外资可以更为便利地交易符合条件的板股票。目前沪港通项下已纳入253只板股票。
除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RQFII)和沪港通渠道以外,随着50指数产品在境外市场发布,外资投资板渠道进一步拓宽。截至5月底,已有12只50指数产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境外多市场上市,合计规模约为21.84亿元。
国际投资者在板的参与程度持续提升。主动积极参与板新股发行,如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等QFII,先后参与了7家板公司战略配售。二级市场持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有板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19年末的0.56%升至目前的3.6%。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