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王涛、王淑娟)突破850亿元,服务近6700户企业!这是上海农商银行晒出的金融最新成绩单。
近日,新华财经记者专访了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在他看来,金融经营管理的思路是——当下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科技金融的资本引导应该‘向前向早向小向硬’。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探索到了新阶段,我们一定要看市场供应主体不想做、不会做、不愿做的部分,而不是去盯着大家都趋之若鹜的部分,这样才有更大的价值。”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受访者供图
进阶:成为企业的伙伴型银行
“张江科技支行的转型成效印证了‘当下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的思路,是我们战略孵化的成果。”顾建忠说。
作为深耕科技金融领域的一员“老将”,上海农商银行于2012年设立沪上首家科技专营支行——张江科技支行。起初几年,支行科技金融业务处在探索期。2018年底开始,总行对张江科技支行进一步明确了“专职专业专责”的要求,只能做科技金融的业务,非科技型的存量业务保留,但不再新增。
现在,张江科技支行95%以上的业务都是科技金融业务,已成为上海农商银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基地。截至2023年9月末,上海农商银行张江科技支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105亿元;业务规模在上海7家专营科技支行中持续领先,占比40%。
“90%的客户贷款规模都在1000万元以下,户均贷款规模每个季度都在下降,我的要求是‘做小做早做硬科技’。”顾建忠对张江科技支行提出的目标是,户均贷款规模不能增加的前提下,至2025年底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
十年磨一剑。张江科技支行是上海农商银行金融业务进阶之路的缩影。经过多年的持续打磨,金融已经是上海农商银行的一张新名片。截至2023年9月底,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已经从2018年的约200亿元到突破850亿元,而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是8824亿元,也就是说上海农商银行一家就已占比约10%;从户数上看,整个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约2.6万户,上海农商银行占了近12%。
怎么做到的?“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是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抓手,从2018年至今,已从1.0升级至3.0版。顾建忠告诉记者,3.0版的核心是“生态圈”,进一步突出投商行一体化,甄选出一批“种子企业”,培优、育强更多早中期企业。
根据科技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将其划分为“银种子”“金种子”“鑫种子”“拟上市”“已成熟”五大层级。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金融需求自然大为不同,这样,就可以“量体裁衣”为它们提供“五专服务+六维赋能”,致力成为企业的伙伴型银行。
突破:越向下风险越大,但也越有机会
在张江科技支行这个“试验田”基础上,把创新制度进一步扩大,上海农商银行搭建了“1+13+N”的体系,将重点打造一批科技特色支行、培育一批专业人才队伍、服务一批创新性科技企业重点项目。
——“1”是事业部。今年6月,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了科技金融事业部,成为上海地区银行业首个总行级的事业部。顾建忠表示,将支持科技金融事业部享有充分的创新政策和空间,赋予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按照条线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差异化考核、创新型发展的经营方针,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团队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勇于突破、先行先试。
——“13”是按照上海市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空间布局,挑选13个网点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大部分网点是新设立的,系统性制定落地实施方案与配套支持政策。
“这些科技特色支行的业务90%以上必须是科技类业务,如果不达到90%,那考核是不行的。”顾建忠表示,目前已确定以支行、大零号湾支行、漕河泾开发区支行作为首批科技金融特色支行试点机构。后续将结合上海地区科技特色产业园区情况,制定第二批共10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建设方案,计划2024年完成。
——“N”是要求市区每个支行必须设1-2个科技金融特色团队。顾建忠展望,三年以后,全行专职金融客户经理的人数至少要达到300人。
“这一套打法下来,我们在上海的科技金融业务量势必能够再提升。”顾建忠说,要让普惠的阳光洒在市场的每个角落,因此,上海农商银行提出“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靠前到什么程度?现在上海农商银行已经开始服务孵化器的早期初创企业。“越是向下向早,风险越大,但也越有机会,也是我们越应该做的,作为国有金融机构要有这个担当。”
重塑:打造行业金融生态圈
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这是市场对金融较为关注的焦点。顾建忠坦言,目前,该行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控制得还可以,换言之,业务的空间还很大。
在顾建忠看来,不良一般有滞后性,未来科技贷款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不良率会有所波动,但也会在可控的范围内。“哪怕就像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这个风险也是可控可承受的。”
顾建忠认为金融路径需要两个重塑。一是重塑风险评价逻辑,二是重塑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假设有100个项目乃至100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很好那是不可能的。但哪怕有个别的项目打水漂,综合起来看还是好的。”顾建忠研究过美国历史上的1800多支母基金,一般运行是8至10年,在近50年的时间里,回报率大约是12%。
2019年创新试点“启航贷”;2020年发放上海首笔“创翼贷”;2021年发放上海首笔“助力贷”;2021年与临港集团联合推出“临港园区贷”,有效破除科技型企业缺乏抵质押物、传统信贷方式难以获取资金支持的融资壁垒,目前累计授信金额已突破100亿元,成为助力企业畅通技术孵化裉节,增强新兴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助推器。不止于此,近几年来,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需求。
创新也有方法论。上海农商银行的路径是强化“金融+科技+产业”及“本行+机构+客户”的互动三角。
一是着眼上海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未来产业等重要产业赛道,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延展至“早中期、中早期”且具有成长价值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打造行业金融生态圈,形成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与投资机构在基金基础服务、项目投资服务、被投企业赋能和培育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合作范围包括资金管理、项目互荐、活动共办、共同投贷、投后赋能、产业链资源对接等多方面,为客户提供“股+债”“投行+商行”综合金融服务。
今年上海农商银行和PE/VC合作试水“鑫联贷”产品方案。对合作投资机构已投的优质企业,该行同步给予一定的授信支持,从而为企业提供“股+债”综合金融服务。“今年我们初步选了10家基金合作,明年要扩大到30家,如果每个基金我们合作5000万元,那总共就是15亿元。PE/VC的投资是很专业的,这种项目含金量非常高。”
“金融经营思路的文化营造是最难的,经过5年的打造,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的成果展现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真的要让它成为一个非常顺畅或者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至少还有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顾建忠说,银行要有超越利润之上的更高价值追求。
除了银行的经历,顾建忠还曾在上海国际集团干过4年投资,对扶持企业成长壮大有经验也有独特的情怀。“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是创新,而且对社会发展有价值。除了技术层面的专业性,做金融还一定要有情怀,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