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正文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0月23日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0月23日

...

中国证券报

10月23日9时起,沪深北交易所负责企业债券受理工作。证监会20日发布企业债过渡期后转常规的工作安排,交易所负责企业债券审核工作,并报证监会履行注册程序。证监会系统企业债一揽子制度规则出齐,全面将企业债券纳入公司债券法规制度体系,标志着企业债券过渡期后转常规安排全面落地。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企业债纳入公司债监管框架,有利于促进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协同发展,为企业债券职责划转和后续债券市场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机构数据显示,自内蒙古率先公告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以来,有22地已发行或披露了发行计划,规模合计超过900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对城投场的积极影响正在显现,部分地区城投债票面利率大幅下行、利差持续收窄。专家认为,特殊再融资债密集发行,有助于缓解市场对一些地区城投债务风险的担忧。

从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披露情况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多家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券商的身影。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发稿时,已有56家完成2023年三季报披露的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券商,其中部分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的公司同期获得券商加仓。从新买入情况看,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获得券商青睐,多家券商新入围医药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上海证券报

随着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多家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看法更趋乐观。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澳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陆续上调对中国2023年GDP增速预测,显示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信心回升。多家机构表示,随着经济边际改善,投资者有望提升市场信心,中国股票资产风险回报率正不断提升。

上个交易周,碳酸锂期货行情再度转弱,成为期货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上周五收盘,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2401累计跌幅超过10%,上周五尾盘更是一度触及跌停。业内人士认为,供给端、需求端利空因素边际增多,导致了此次碳酸锂期价下跌。展望后市,机构人士普遍认为,碳酸锂期货价格仍有上涨可能,但上行空间有限,不排除进一步下跌的可能,后市仍需关注现货价格以及需求端的实际落地情况。

随着2023年基金三季报密集披露,公募基金最新调仓路径及后市操作策略浮出水面。从整体来看,多只基金保持较高仓位运作,持仓结构略有调整。展望后市,多数基金经理较为乐观,直言当前机会分布较为广泛。

证券时报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多个房地产指标显示市场已经出现积极变化,前期一系列宽松政策起了一定效果。但市场能否持续企稳复苏,仍需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支持政策,在前期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政策放松后,房地产价格限制也应适时放开,以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在市场主要指数相继跌破重要整数关口之际,以、为代表的一批基金重仓股同步遭遇调整。面对“好公司”股价回调,业内人士表示,基金重仓股的大面积下跌与多重因素有关。一方面,经济压力加大、行业竞争加剧、政策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情绪的波动和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忧;另一方面,基金持股多集中于此前火热的消费、医药和新能源等赛道,历经多年的持续拉升,在市场普跌的环境下估值调整在所难免。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从贷款支持、财政贴息、专项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产业链上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的产业链占款,也给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记者统计发现,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头部的前100家公司(不含金融业),体现出了超强的产业链占款能力。截至2023年半年报,头部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产业链占款余额为13.76万亿元,被占款余额为3.71万亿元,二者差额10.05万亿元即为这些头部公司的产业链净占款额。 超过10万亿元的净占款额,凸显了头部企业对产业链上大量中小企业的挤压强度。

证券日报

四季度以来,多地继续将扩内需、促消费作为首要任务推进。近日,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先后推出了新一轮促进消费举措。“四季度是本年度经济的收官季。年初至今,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连续出台,促进国内消费场景全面拓展,在促进消费潜力快速释放、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梳理发现,新一轮政策举措除强调创新消费场景、激发夜经济活力等之外,还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重点内容推进。

近期,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纷纷拿出真金白银主动增持回购,传递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据统计,仅10月16日至10月21日,就有1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增持或回购计划。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多家大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回购计划,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公司股价,另一方面也是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企业的正面预期也为当前经济的持续修复和增长提供了支撑。

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热情有所降温。记者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已有24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的计划,而去年同期为295家,同比下滑16.6%。对于这一变化,多位受访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去年购买董责险的企业数量增速较快,主要是受监管环境变化及康美药业案等因素影响,而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对于证券诉讼风险的关注度逐渐下降,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积极性随之降低。从长期看,一些上市公司目前对董责险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