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正文

【财经分析】汽车产业进入“阵痛”阶段 行业权威人士建言指路稳预期

【财经分析】汽车产业进入“阵痛”阶段 行业权威人士建言指路稳预期

...

新华财经上海4月2日电(记者 王鹤)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以超预期的速度取得先机,但新阶段的问题随之而来。在4月1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行业权威专家和相关部委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汽车消费相对低迷,市场有震荡、有阵痛、有困惑,需稳预期、稳消费、稳运行,同时聚力突破关键技术的“弱点”“堵点”。

汽车产业进入“阵痛期” 新阶段面临新挑战

“2023年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如是说。

欧阳明高表示,当前,出现新能源车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燃油车全产业链承压,新旧竞争拉开“辽沈战役”式决战序幕。新能源车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有利润。新能源车品牌与影响力溢价上升,合资油车品牌溢价下降。竞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市场进入劣汰赛阶段。与此同时,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阵痛冲击市场和企业。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看来,我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几方面新挑战:比如,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商用车新能源化进展缓慢,2022年,中重型货车新能源渗透率不足2.7%,远低于乘用车渗透率;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如基础资源价格偏高、供应链不畅以及一些技术制约问题。

在全面向“新”转型的过程中,国内新势力、新实力企业跑的更快,部分大型传统车企、合资车企掉头偏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赵世堂说,尽管中央企业过去不断加大资源投入,整车销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与行业领军企业相比,中央企业推动新能源转型的步伐不够快、成效不够明显,在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前瞻性技术创新、顶尖人才吸引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

相关部委将发力稳消费 聚力突破技术“弱点”“堵点”

今年以来国内汽车消费相对低迷。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汽车消费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白热化竞争还是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都给市场价格带来冲击。如何稳定市场预期,熨平市场波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积极扩大消费。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及早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接续优惠政策,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试行研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指导地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辛国斌说,要强化相关支撑保障。推动国内重点矿产项目加快建设,加强国际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资源稳定供应。同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加强重大项目窗口指导,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体积聚。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暂时取得一些领先优势,但市场格局未定,需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前瞻的规划,在核心技术和路线上实现突破。

“当前,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持续加速。”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说,科技部将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硬骨头”,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面向2035年深入研判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系统谋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布局,谋划开放、合作、自主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协同的推进路径。同时,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从源头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辛国斌表示,要发挥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高安全、全气候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大功率燃料电池等电动化技术,以及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智能化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推动车路协同、编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更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标准制定。

“凡是有利于破除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政策,我们将力争做到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赵世堂说,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着眼于发挥整体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提升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强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更好发挥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作用;同时,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