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北京4月24日电 资本市场上,总会有拙劣的演技上演,而且大多数表演者并不自知。
近期,一只新基金刚刚成立一周,建仓还没完成,就出现净值暴涨。更蹊跷的是,这是一只“踩线成立”的混合型基金,首募规模2亿元,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229户。建仓还未完成,这只基金就匆忙开放日常赎回业务,次日基金净值出现暴涨。一场大额帮忙资金“闪退”的大戏,影影绰绰,草蛇灰线。
这场大戏的更多情节还需要此后的基金定期报告来拼凑完整。事实上,近期密集披露的基金一季报已经显露了一批基金产品背后帮忙资金上下其手的伎俩。
单日暴涨9.15%
4月19日,金信优质成长混合净值上涨9.15%,一举成为当日涨幅最高的公募基金产品,而当日涨幅第二的基金产品仅上涨3.16%,两者差距悬殊。
当不少投资者疑惑这只基金究竟重仓了什么股票时,记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只基金竟然是一只成立刚满7天的新基金。4月13日,金信优质成长混合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基金合同生效日为4月12日。也就是说,到4月19日,基金成立仅仅刚满一周。
基金合同显示,该基金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一般而言,开放式基金的建仓期普遍在1个月至3个月,一周时间基金往往还没有完成建仓。4月18日,该基金自成立后才刚有净值的微弱波动,当日下跌0.01%;4月20日,该基金的净值仍只有0.02%的微弱波动。由此可以推断,该基金成立后并未进行大规模股票建仓。
即便已经完成建仓,因为重仓股大涨而基金净值上涨超过9%的情况仍然极为罕见。
这只新基金背后到底在上演什么戏码?
事实上,这只基金从开始募集到成立运作,都充满了“魔幻”。该基金4月3日开始募集,4月4日起暂停大额认购,限制认购金额1万元;4月10日,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和认购户数均已达到基金合同生效条件,提前结束募集。
但是,基金合同生效公告显示,该基金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229户,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200182342.47元,刚刚满足“200户持有人+2亿元规模”的成立门槛。而且这229户中还有基金公司员工自己的认购,从业人员认购了4429.05份,不过其中具体分了多少户并不清楚。
更为神奇的是,踩着2亿元的底线成立后,这只基金立刻就开放了赎回。在4月18日也就是基金净值出现暴涨的前一天,金信优质成长混合发布了开放日常赎回业务的公告。公告显示,该基金于4月18日开放日常赎回业务,投资者可以在开放日办理份额的赎回。基金招募说明书显示,持有未满7日的赎回费率为1.50%,而持有满7日后,赎回费率旋即减半。
种种蛛丝马迹显示,该基金或许出现了大额赎回,大笔的资金赎回费用落在了留下的基金份额之上。该基金的招募说明书明确列明:“对持续持有期少于30日的投资人收取的赎回费,将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就此,记者向金信基金人士求证,对方在回应中并未否定大额赎回的可能。与此同时,该人士表示,这背后更多是小基金公司的无奈。
资料显示,金信优质成长混合的基金经理是黄飙,其管理的另一只基金金信深圳成长混合发起式自其2021年5月接手以来,业绩表现较为亮眼,规模也处于稳步增长中。金信基金人士介绍,黄飙近来业绩表现不错,但是此前的金信深圳成长混合发起式这只基金,投资范围有诸多限制,很多优质标的不在投资范围内,此次新发基金是为了给基金经理提供更广的空间,这对看好他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
“帮忙资金”魅影闪现
事实上,基金刚成立不久就突然发生大额赎回的案例并不少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指向了“帮忙资金”。
业内人士表示,此类资金用于“帮助”新基金在发行时达到最低募集规模的要求,或在“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时,使其维持一定的规模,躲过清盘线,在机构定制化的公募产品中多有出现。在市场低迷,新基金发行艰难之际,“帮忙”资金有时对中小基金公司新发产品达到2亿最低规模底限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新产品发行成功,或为了能够完成规定的任务目标,一些在资金渠道上“有路子”的基金公司会去寻求相关资金助力,比如银行、券商等渠道资金。若无“帮忙资金”出现,新发基金产品不仅面临发行失败的问题,同时在季度或年度与同行拼规模时将面临规模增长停滞甚至缩水的尴尬。
“即使是‘赔本赚吆喝’,该发的新产品还是要发的。”有基金公司人员透露,“基金公司不能一直没有新产品。长时间没有新产品发出去,就没有未来的生存空间,那是不行的。”
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新基金出现大额赎回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销售基金过程中的“赎旧买新”所致。对银行、券商等渠道来说,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动力十足,销量的背后是中间业务收入,更与理财经理的绩效和奖金直接挂钩。基金频繁的买卖能产生更多的申赎费用,而且新基金销售时赚取的认购费,普遍高于老基金带来的尾随佣金,银行、基金公司对新基金发行通常均有规模的考核任务。
不过,在“三公”的资本市场上,这些玩法总有“现形”的时候。
近期密集披露的基金一季报,将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中“帮忙资金”的“小伎俩”公之于众。凯石基金旗下的两只基金产品,就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不排除“帮忙资金”上下其手的可能。
凯石沣混合基金的一季报显示,该基金自1月3日起至2月23日连续33个工作日及自3月2日起至3月31日连续22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情形。有意思的是,在2月24日-3月2日期间,有两家机构分别大额申购1119.37万份和2035.21万份,然后在此期间又悉数赎回。在2月23日则是由个人投资者申购803.34万份,然后又悉数赎回。根据《基金合同》的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因为有了中间的这番“腾挪”,才在33个工作日和22个工作日之间,硬是挤进了一段“安全期”。
而另一只基金产品凯石岐短债也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这只基金自1月5日至3月31日连续57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自1月6日至2月25日连续24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的情形。基金季报显示,一家机构投资者在1月1日至1月5日以及3月28日至3月31日期间出现了大额申赎的情况,期初该机构投资者持有1442.09万份基金份额,期间申购1199.52万份基金份额、赎回1442.09万份,期末持有该基金1199.52万份。对比申购和赎回的份额数字,该机构“倒腾资金”的迹象明显。
“羊毛”出在谁身上
魔幻的现象背后,还是利益关系。无利不起早,“帮忙资金”一般也不会“白帮忙”。
有人形象地把用“帮忙资金”冲规模的基金比作吹出的“美丽肥皂泡”。“帮忙资金”出于成本及其资金安全要求,在基金池中留存时间较短,带着“美丽泡泡”的基金很快就会“破裂”,对于基金公司和基民中长期利益而言均是不利的。
“帮忙资金”的存在,除了造成规模失真外,大额“闪退”还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节奏,巨额资金进出可能会影响基金投资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可能引起基金份额净值异常上涨或下跌。一旦“帮忙资金”撤离,甚至可能出现基金清盘的风险。
“新基金也好、‘迷你基金’也罢,如果能迎来相对中长期的资金,还是可以做好投资的布局,可以在市场中找到投资机会的。但是,这些‘帮忙资金’的大进大出,基本意味着基金产品不可能是正常管理的状态。”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据他介绍,有“帮忙资金”的存在,基金的投资就一定要稳,要留有大量的流动资金,甚至只能持有现金进行管理,这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讲,“就是被区别对待了,有时候甚至是要被牺牲的”。
有业内人士透露,“帮忙资金”有很多是券商资金,这类资金或以交易量为对价,基金公司最终可能以交易佣金的方式将“帮忙”的费用返给券商,“羊毛出在羊身上”。此外,基金公司在“帮忙资金”身上投入的成本,其实可以用于提升投研能力、团队建设,进而提升持有人体验,额外的渠道成本不仅会直接拖累基金公司实力的提升,也间接地影响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资金都是有成本的,有成本就需要有对价付过去。怎么付?最终还是要基金公司想办法,有些公司从自身的收入中想办法,更多的还是由在管的基金产品做变通。之前对于规模特别看重的时候,到了年末,还出现过抢资金的情况,对价高还要找关系,真是叫‘年关难过’。”曾在一家中小基金公司担任总经理的业内人士表示。
“监管部门明确,严厉打击利益输送、非公平交易等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基金净值暴涨透露出来的反常信息,以及基金定期报告反映出来的蛛丝马迹,建议监管部门做重点关注。还行业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态,也还给基金经理一个专业立身的行业环境。”前述基金经理表示。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