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财经上海5月5日电(费天元)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金融期货虽起步较晚,但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作为地处上海的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十多年以来持续丰富金融期货与期权品种体系,持续引入中长期市场参与者,持续推进相关品种对外开放,在增强金融市场内在稳定、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引领区”建设方面积极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面注册制下,金融期货如何更好服务现货市场,在交易、融资等环节助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日前,记者对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多环节助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2010年4月16日,历经近4年筹备,中金所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自此,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正式启航,一二级市场和风险管理工具构筑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目前,中金所已上市权益类、利率类两条产品线共11个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截至2022年末,金融期货市场总持仓129.34万手,占全国期货市场的3.62%;全年总成交1.52亿手(单边)和133.04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的2.24%和24.87%。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期货与现货同根同源、紧密联系,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金融期货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历程中应运而生,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精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在交易端、融资端、投资端等环节协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资本市场运行更稳定、资本形成更充沛、资金更加留得住。
在交易层面,金融期货服务提升参与主体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现货市场功能正常发挥。在发行层面,金融期货服务注册制改革,依托金融期货对风险的市场化定价、转移、重新配置,帮助资金进入国家战略支持领域。在投资层面,金融期货服务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居民财富管理水平。在开放层面,金融期货服务境内外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更好吸引外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
2023年是中金所党委确定的“发展质量提升年”,中金所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证监会党委相关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建设新环境新需求,在新产品上市、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握发展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金融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贡献力量。
为全面实施注册制营造稳定环境
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对发挥金融期货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期货市场连接、服务现货市场,必须密切配合全面注册制,更好发挥金融期货市场功能,助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一是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促进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作为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基础性构件,进一步丰富股指期货和期权品种,有助于增加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供给、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市场稳定运行,助力资本市场改革平稳推进。目前,中金所已形成了覆盖大、中、小盘股的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产品序列,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为落实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任务、促进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是股指期货和期权市场发挥风险管理合力,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稳定性。境内股指期货上市13年以来,运行更加稳健,内在稳定性持续提升,韧性不断增强,比如,沪深300指数年化波动率下降了近两成、日均振幅下降超过三成、指数大涨大跌天数显著减少。2022年,股指期货日均持仓量67.92万手,同比增加23.72%。
股指期权上市以来运行安全平稳,市场规模与投资者参与程度循序渐进增长,其灵活多元风险管理手段和金融创新基础元素的特点已得到一定展现,对股票现货资产的保险功能渐次发挥。2022年,股指期权日均持仓21.09万手,同比增加19.26%。目前,已上市股指期货和期权产品标的成分股有1800只,占全市场流通市值超八成,2022年这些成分股平均年化波动率和日均振幅均低于非标的指数成分股。
三是股指期货和期权风险管理功能稳步发挥,有助于促进标的指数相关产品发展,吸引更多资金投资。股指期货与期权产品体系的进一步丰富,有利于推出更多跟踪标的指数的投资产品,引导市场资金增加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和配置,提升相关股票的流动性和机构投资者持有比重,促进中长期资金稳定持股。从跟踪标的资金规模看,股指期货和期权上市后,跟踪标的基金规模均明显增长。比如,跟踪上证5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基金规模增幅分别为78.3%、624.3%;跟踪中证1000指数的基金产品规模从约80亿元增加至542亿元,增幅为577.5%。
四是发挥产品风险管理功能。近年来,中金所不断夯实金融期货市场运行基础,维护产品平稳运行,加大产品供给,产品功能良好发挥,期现货一体化发展、期货期权协同发展,为资本市场整体稳定运行注入动力。随着产品不断丰富完善、机构参与逐步多样化,能够更好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并促进其长期稳定持股,助力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入市,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此外,全面注册制改革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该过程需要股指期货、期权等更加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与之匹配。
国债期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需求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中金所国债期货上市10年以来持续稳健发展,对冲国债现券风险的功能得到高效发挥,已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月21日,首批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在中金所挂牌上市,上市初期运行平稳。市场普遍认为,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最新成果,也是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引领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上市30年期国债期货:一是有助于促进超长期国债发行,健全实体经济中的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支持重大长周期项目投资,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有助于改善长期债券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定价作用;三是有助于改善长期债券市场投资环境,增强机构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为提升财富管理水平贡献力量。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波动有所加剧,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强烈,资金成本上升。为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助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积极将国债期货运用于信用债投融资中,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复苏发展。
一方面,国债期货为债券发行提供避险工具,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实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往往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溢价,基准利率上行将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实体企业向证券公司购入挂钩国债期货的场外利率期权,可锁定融资利率上限。证券公司在卖出期权的同时,利用国债期货将利率风险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构建了“企业—证券公司—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路径,发挥出国债期货在风险防范中的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国债期货助力机构利率风险管理,提升信用债配置积极性。近年来,国内利率上行风险有所增加,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债配置面临一定约束。金融机构在配置信用债时,使用国债期货降低利率风险,有效增强投资组合稳健性,促进扶贫纾困、乡村振兴等专项债发行,有力支持实体企业融资、助力保障民生稳定。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的中长期资金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可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中金所高度重视培育中长期资金力量,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公募基金、养老金等一系列机构深化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助力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债期货促进中长期资金稳健投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市场韧性。另一方面,国债期货可以丰富中长期资金投资交易策略,优化资产配置。中长期资金不仅可以运用金融期货套保套利策略优化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提升投资收益,还可以进行现货替代、辅助做好流动性和仓位管理,提升资产配置效率。
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市场监管
近年来,中金所深入贯彻证监会党委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着力建立市场风险处置机制,提升市场风险监测监控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此外,中金所深入贯彻“数据让监管更智慧”理念,将“科技赋能”写入自身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符合金融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交易所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制定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面风险管理办法》,推进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修订,加强制度供给。在证监会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金融期货市场先后引入同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有价证券作为保证金、国债期货券款对付(DVP)交割模式等基础制度,持续推进合格中央对手方建设,着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风险处置机制。
二是坚持风险分类管理,加强风险全流程管理,强化风险预研预判,全方位扎牢金融期货市场安全防线。将全面风险进一步细分,分类施策,审慎评估风险类型,细化风险场景。持续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全面排查市场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市场跟踪和风险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境内外市场动态,对市场异动及时排查、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处置流程。
三是统筹安全和发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强化对重要时点前后市场风险的前瞻性研判与应对部署,制定稳定运行工作方案,扎实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切实强化交易、结算运维管理,不断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交易、结算、交割和资金管理等业务平稳运行。
四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技赋能,着力以科技创新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强化风险评估和处置,丰富和完善市场风险工具箱。持续推进组合保证金业务研究和系统建设、结算风险隔离等工作,进一步完善违规违约平台关联分析板块建设,提升历史监测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科技对监管的有效支撑。
五是提升跨市场监管协作,强化期现货风险联动防控。充分发挥好“五位一体”监管协作机制,形成跨市场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案件,向市场传递“零容忍”信号。加强与外部单位数据共享和监管联动,加强重点时段联动分析。进一步深化与商品“期期联动”,识别跨市场重点客户,提升期货市场一体化监控效能。全面落实衍生品场内场外联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有力防范跨市场风险叠加共振。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自主可控和智能化,加大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在安全运行、科技监管、数字运营等场景的创新落地力度。进一步优化完善“一体两翼”科技治理架构,大力推进自有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可控水平和科技创新质量。推进数字化交易所建设,构建数字化核心能力,以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金融科技更好赋能市场监管服务和交易所运营管理。
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作为我国金融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风险管理市场,金融期货应跟随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通过自身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国际优质资本和中长期资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金融期现货市场,助力我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QFII、RQFII已有序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十余年,总体成交和持仓稳步增长,成为股指期货市场较为稳定的长期力量。2022年9月,QFII、RQFII参与股指期权交易业务平稳落地,进一步丰富了外资中长期专业投资者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持续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动扩大金融期货市场制度型开放。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深化相关业务准备,匹配现货市场对外开放节奏,稳妥推进金融期货市场开放,积极服务外资等中长期资金的风险管理需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金所将在证监会的统筹部署下,积极主动对接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认真做好新产品研发上市、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外开放等工作,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引领区”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体系。中金所将持续深化股指期货和期权新产品研发准备,加强跟踪分析及市场调研,完善产品研发方案,进一步丰富产品储备,努力实现新产品上市。持续做好外汇期货研究,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二是进一步丰富金融期货市场参与者。未来,中金所将不断加强市场服务和培育,积极推动优化相关政策,提升投资者参与便利度,加强市场服务团队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稳步推进国债期货等对外开放。中金所将持续跟踪分析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市场相关机制调整及产品运行情况,积极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加强与相关部委沟通协调,深入研究对外开放实施路径,广泛调研,完善业务方案,梳理修订业务规则,推进技术系统准备,积极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相关工作。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