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正文

【高端访谈】以变应变 推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高质量发展——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

【高端访谈】以变应变 推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高质量发展——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

...

新华财经南京6月6日电(记者孙寅)近日,2023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创新驱动 以变应变”为主题,致力于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表示,高质量发展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作为与国计民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更需担负起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高质量发展成行业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规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289.5亿元,其中预拌混凝土销量为8.94亿立方米。而到了2021年,这一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20996.85亿元,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中第一个年营收入破两万亿元的产业。其中预拌混凝土销量达30.3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1.3万亿元。

“从2012年到2022年,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十年,是不断科技创新的十年,是全行业坚定不移地走上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十年。”吴文贵说,行业规模创下新高的同时,始终向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推进。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例如,在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发与应用、智能制造与智慧工厂、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不少材料与工程技术和产品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混凝土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承接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最大产业。” 吴文贵说,在新发展格局中,多项国家战略涉及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交通体系建设、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等,均以绿色低碳为基本要求,这既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也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质量、性能、保障能力、绿色低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混凝土和水泥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正成为业内共识。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吴文贵表示,要坚定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信用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发展新优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直面行业痛点堵点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2022年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吴文贵说,以预拌混凝土为例,全年商品混凝土总产量呈现了两位数降幅,全国有7个省份的累计产量同比降幅超过20%。水泥制品市场也基本呈现这一走势。

一项面向数家行业内企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面临多个难点、痛点,包括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质量风险、行业竞争加剧、转型升级缓慢、业务不饱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话语权太低等。

吴文贵表示,混凝土行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且连年剧增,事关混凝土产业经济恢复、行业发展信心、产品质量,已成为全行业当前的最大痛点和堵点,也是影响混凝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我们协会正在为破解行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等痛点组织调研,并将会提出协会的思考和措施。”吴文贵说,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协会将从坚守初心、唯实创新、以变应变三方面出发,围绕需求端发力,持续推进和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与应用研发,为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的低碳发展提供材料支撑。

新格局下力求新突破

在经历2022年整体下滑后,2023年行业正逐步恢复。“从近期协会对会员企业的走访情况看,上半年会员企业普遍恢复生产的状态良好,进一步提振了全行业的发展信心。”吴文贵说。

除了加强政策研究与企业服务、打造有影响力的展会品牌外,协会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牵头组建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总体推进方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今年以来,国家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此次大会以及2023中国混凝土展也更加注重对外交流,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吴文贵表示,通过组织观展、搭建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内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带动行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助力。


编辑:黎轲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